【滙分享·析木玉】玉海行吟·秋分序曲
09-23 千璞汇析木玉秋光匀澈,如天秤垂落人间,将昼夜裁作等长的诗行。
这澄明的光拂过析木玉红糖籽料,恰似自然在金石间镌刻的节气印痕。
▲《山那边的海》250×25×175mm(660g)
暖棕与浅黄交织的天然底色,纹理似霞光融进潮汐絮语,又如海天初遇晕开的羞涩颜彩。
一轮“红日”自糖料肌理间磅礴升起,光芒四射,浑然天成,难见刀凿之痕。
这长方形平板玉料底缘,一道妙不可言的不规则断口,成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赵泽民构思的起点。
墨黑、红褐、棕褐、灰黄、浅白等自然色沁,有序和谐地交融,嶙峋如千年风蚀的礁石,镌刻着时光的印记。
赵泽民慧眼独具,因材施艺,巧妙运用糖料温润的肌理与断口的粗粝质感,铺展出一幅壮阔的海天孕日图卷。
这不仅是视觉的盛宴,更在无声处呼应了现代作家王家新《在山的那边》中对生命尊严与信念力量的深沉礼赞。
作品近景,断崖般的礁石之上,一位背负行囊的徒步者昂首驻立,姿态笔直而坚定。
他渺小如星子坠入砚池,却激荡起信念的微澜。
背包带细若游丝,深深勒进肩背,宛若命运无声的刻痕。
裤腿褶皱如风雪中无韵的诗行,逼仄出踽踽独行的灵魂剪影。
纵然现实曾铁青着脸,一次次击碎幻梦,那身影依然挣扎着,执着地朝向未知的远方。
作品匠心之处,更在于空间的重构。
这块不完整的玉石板料,被简洁的浅色几何支架轻盈托起。方正的线条犹如一道无形的山脊,利落地构架出两个精神空间:一方是困顿与幽暗的深渊,另一方则是信念凝聚的黎明曙光。
这精妙的设计,赋予残缺画面一种向上延展的升腾感。同时,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工的理性巧思在此和谐共鸣,残缺与完整辩证统一,共同谱写着天地间亘古不息、又历久弥新的壮丽乐章——那是关于追寻、关于信念、关于生命在困境中依然仰望光明的永恒叙事。
END

版权所有:辽宁析木玉文化有限公司 Copyright © 2015 -
2016 千璞滙
ICP备案号:辽ICP备16013909号-1
辽公网安备2108820200012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