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滙分享·析木玉】出《抱琴访友》,觅知音!
07-15 千璞汇析木玉战国时琴师俞伯牙善弹七弦琴,技艺高超,有次在路上弹琴,因遇樵夫钟子期听出其琴音心境,而结成至交。
▲《抱琴访友》107×8×188mm(200g)
第二年伯牙携琴访友,知钟子期死讯,悲弹《高山流水》后碎琴断弦!后世文人皆以伯牙子期为模范,携琴访友,寻求知音。
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赵泽民,以此为灵感,创作玉雕作品《抱琴访友》。
他取色泽雅致的析木玉籽料,截其形似纺锤的剖面为创作空间,借助玉料厚皮和其上金黄色的浆肉、天然的黑草沁所共同形成的轮廓态势,于料子两面置陈布局,精心铺排,使略有薄厚变化、可透进光的玉面,呈现出有透视深度、主次关系、富有情趣和意境美的人文山水画卷。
作者半俯视视角的刻画,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。抬眼,最前方一位蓄长须、双手后背的高士正昂首策杖而行,身后紧随一持琴童子蹬阶在蜿蜒的山路上,他们神态怡然,意志坚韧。
作者将人物比例刻画得极为准确,流畅的线条使随风飘扬的衣饰显得更加生动自然,彰显出刀工的细腻。
作者还将他们面前略厚的一部分玉石雕琢成陡立的山崖,以彰显一种苍古沉森的气韵。崖壁上,一棵巨松斜逸而出,老干是枯劲的,曲枝是交错的,细针是密茂如轮的。
这样的巨松,枝条向画面外延伸,将人的视线带到与云雾相接的起伏远山,而这远山是作者在细腻油润、色泽沉浓的玉料另一面进行雕琢的。
前后画面形成一个整体,虽然看起来没有“中景”的具体表现,但这一远一近、虚实山色间的留白,不仅打破了画面的沉闷感,拓展出画面空间,也给人一种晨雾没有完全散去、造境唯美的观感体验,进一步表达出高士迫切见到好友,渴望一份真友谊的高雅情怀。
远山层层叠叠、虚虚实实,缥缈,雄壮,深邃,彰显出不同的魅力,也彰显出作者长期观摩写生早已将山川气势尽收胸臆的扎实功底,故而能以最简单的景致书写出无限的空间和意象。
我们不须知这访友的结局,只途中所见峰峦叠嶂、天地辽阔,就已令人心悦神怡。
版权所有:辽宁析木玉文化有限公司 Copyright © 2015 -
2016 千璞滙
ICP备案号:辽ICP备16013909号-1
辽公网安备21088202000123号